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军需公债
我馆藏藏有一张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军需公债,券面上方有:中华民国军需公债,民国元年中央政府发行,正文是公债发行规则的十条说明。并盖有:“中华民国财政 部之印”,大总统“孙文之印”,副总统“黎元洪印”。券面下方是公息票。背面是公债券的英文版。与现在一般债券不同的是这张债券下半部印有12张息票,每 张息票均有各自的编号。


      1912年1月1日,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。但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。作为临时政府首都的南京“库藏如洗””,各省 也无“分文报解””。地方各省不但“无一钱供给”,反而电“催拨款,就连湖北这样的首义省份,在财政上也要求中央极力维持””。新的税收无从建立,原有的 海关税收又被外国公使团以防止内乱无法偿还债务为名,全部“置于总税务司的控制之下”,“各关所收税款,每星期汇交上海,分存汇丰、清华、道胜三行,为归 还洋债赔款之用””,临时政府不能支取分文。面对如此困难的财政状况,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,如发动国民募捐、缩减行政经费、发行军用钞票等等。其 中,举借内外债是临时政府作为救急的最主要手段。武昌起义后,远在海外的孙中山就把能否获得外国贷款看作是革命成败的关键,从美国到英国,从英国到法国, 远涉重洋,风尘仆仆,不懈呼吁,到处交涉,力图从各帝国主义国家取得贷款。但孙中山的借款计划处处受挫,未能成功,发出的借款电文,一直杳无回音。外债举 借无果,发行巨额公债就成为挽救临时政府财政危机的另一个重要举措。军需公债由此产生。


      为了尽快筹得所需款项,在军需公债发行中,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:首先由各省都督承领债票,分任募集,“其时民国基础未固,人民应募,不免有所观 望。”由各省都督预先领去的债票,或以抵发军饷,或以贱价出售,而以贱价出售的情况尤为严重,“大半按照票面七八折之间作价”。同时,南京临时政府还派员 赴日本、南洋各埠向该处华侨进行劝募。2月15日,大总统派交通总长汤寿潜担任南洋劝募公债总理,并刊发“南洋劝募公债总理之关防”一颗,以资信守。2月 24日,又委任林文庆为劝募南洋公债副理,与汤寿潜一同前往南洋。3月5日添派陈同纪为驻日募集公债会办。军需公债的发行得到国外华侨的积极支持,澳洲、 美洲、南洋等处华侨应募颇形踊跃,以致南京临时政府所接“各埠华侨函电定购公债票者日有十数起””。


      民国元年军需公债是南京临时政府发行的唯一一次、也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第一次内国公债。新生的革命政权欲通过发行军需公债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,但 公债发行并没有给她带来转机,南京临时政府在财政困窘中宣告结束。虽然,军需公债不是一次成功发行的国内公债,但军需公债所筹措的款项在临时政府财政收入 中又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,对于维持岌岌可危的临时政府财政仍然起了巨大的作用。


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军需公债(面额五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