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巴华侨家书


1952年4月古巴华侨黄宝世寄给儿子黄卓才的信(含信封)
    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这不仅是唐代诗人杜甫感时恨别的咏唱,更是世世代代背井离乡者发自内心的感叹。而在电子通讯发达的今天,人们已经很少执笔写 信。家书,不经意间,竟成了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。所幸的是,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致力于收集各国华侨与家人来往信函。现在要为您介绍的就是我馆馆藏,一封 古巴华侨家书(如上图所示)。
    这是一封1952年4月古巴华侨黄宝世寄广东省台山县五十区永隆村黄卓才的家书,而这封家书的捐赠人正是黄卓才本人。黄卓才系暨南大学教授。其父黄宝世先 生,1898年生于广东新宁,1925年赴古巴谋生,曾在种植园做工,当过理发匠、西班牙老板的私人管家,也经营过杂货店,为侨居地中华会馆终身主席,于 1975年在古巴逝世。其间只回国探亲一次,先后给广东的家人写过数十封家书,上图便是其中一封。


    我们细看这封家书,信中有这样的字句:“如进入每一间学校读书,是必知道读书人的立场,求深造求上进,是为读书人的本色。对于金钱的用途,还须时时谨 慎。……”试想在上个世纪50年代没有越洋电话、没有e-mail的情况下收到这样一封来自异国他乡的父亲谆谆教诲的书信,是多么感人,意味深长。又如: “我上月初旬由香港世赞处付上港银三百元,是否得收,来字报告。今再由香港世赞处寄上港银五百五十元,到步查收,以应学费和家用。……”按照信中内容所 讲,严格说来,这是一封托人随汇款带交的银信。当时还没有直接通汇的银行,没有国营侨批,侨汇大多是通过商业银行寄送到香港的私人银号(钱庄),然后由银 号派人带入侨乡,直接交给收款人。信中所提及的“世赞”就是黄宝世先生通过香港的黄姓兄弟带去这封家书的黄世赞先生。
    这封从古巴凌云振翅,穿越浩瀚的大洋,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家书,把天各一方的父子和其他亲人联系在一起,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都是生活的真实表达,发自心底 的肺腑之言。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,虽然信封、信笺都印上了历史的痕迹,字迹也被岁月溶化得不能完全看清,但这恰恰突显了它的历史厚重感,更让我们感受到 了浓浓的思乡情愫。这是一份可以从中反映一个家庭、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,一份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。